《安踏,永不止步》连载(11):英雄归来

日期:2009-01-16 浏览:152 作者:陈士信 来源:品牌中国网

    英雄归来
 
    前面提到,对于制造型企业,只要能够获得充足的订单,企业就能获得飞速成长。丁志忠在北京快乐、快速地积累财富,把批发不断做大之时,其父丁和木与人合办的鞋厂慢慢开始受益,当然其时外贸订单才是这家鞋厂的主要业务。
 
    自1981年丁和木与十几位村民创办鞋厂起,由于整个行业处于有利的稳步上升期,海外订单需求旺盛,这家鞋厂不断成长与壮大。哲学上说,量变引起质变,是非常有道理的。随着企业做大,素有“宁做鸡头,不当凤尾”的晋江人,慢慢有了各自发展的意愿;鞋厂大了,管理难免会出现内部纷争,创办人好几位的情况下,决策意见难以统一也是正常的事情,毕竟它是一家合办的工厂。1990年,经过商议,鞋厂合伙人分家,各自另立门户。
 
    8年的历练,让丁和木这位原本没有任何办厂经验、不懂管理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鞋业专家和管理能手,同时也积下了一大笔钱——或者称之为安踏挖了第一桶金。除了重要的海外订单之外,丁和木意识到他比其它几个自立门户的合伙人多了一个门路,那就是他在北京的次子。再加上子女的有力后盾,丁和木决定放手大干一场。分家的合伙人,(陈士信作品)只把眼光停留在大量的海外订单上,他们忽略了丁志忠这颗远在千里之外的未来之星。
 
    分家之后,丁和木一家人立刻开始筹办自家的鞋厂,他们当然不会忘了离家在外的丁志忠。此时的丁志忠正在北京逍遥,进货,销货,收钱……或许他已习惯了在北京的生活,或许也曾经想就这样一直下去。没有宏大的商业理想的人,或许就打算在北京过安稳的日子了。当然,丁志忠不是。有一天,他终于琢磨透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别人的鞋子又贵又好卖?琢磨许久之后,从小泡在工厂的他终于明白,鞋子就是鞋子,不同的就是鞋子上的LOGO,就是品牌。突然间,他有如醍醐灌顶,思维豁然开朗。另外还有一件事,触动了他,晋江鞋在北京的售价很低。
 
    当初上海的“安奇特”、“狼”牌,还有包括青岛的“双星”等等,这些有品牌的鞋子当初在北京,它们就很好卖。我们晋江的就不好卖。因为晋江这边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是卖商品、卖鞋,卖不了品牌。所以,从那时候起,我就意识到,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知名度的产品,你就不可能做好。(丁志忠)
 
    获悉工厂分家的消息之后,他感觉到自己该回晋江了。1991年,丁志忠回到了晋江。所以,在安踏早期的官网可以看到,安踏公司创建于1991年的记录。丁志忠阔别晋江已有4年之久,此次可谓衣锦还乡——他带着四年赚下的20万块钱归来。这正是自家筹办工厂的燃眉之需,20万元,超出了家庭成员乃至家族的想象。4年的北京之行,让丁志忠得到充分的市场历练,并且在家族里树立起了权威,当然也征服了他的父亲,(《安踏,永不止步》陈士信作品)家族成员一致推举他担任副总经理,主管销售。丁志忠的北京之行,也为东方安踏这家公司播下了种子。
 
    我曾经在财经作品《安踏之道》中,如此评价丁志忠的北京之行。“笔者一直固执地认为,丁志忠只身在北京大致4年推销卖鞋的‘艰难’经历——主动营销的超前观念与此次商业活动成功——折射出他所具备的商业才华,奠定了事业的基石,并预示安踏辉煌的今天。”
 
    丁志忠从北京回来之前,对未来已有明确规划——打造一个大大的品牌。回到晋江的丁志忠虽然取得阶段的成功,但是他还有更长远的打算,他甚至隐藏了自己在北京的感悟。他知道,他们的力量还十分有限。带着“安心创业、踏实做人”的理念,1991年丁和木一家人办起了属于自己的鞋厂,那一年,丁志忠与父亲经过几番思量,正式申请注册了“安踏”商标。
 
    丁和木一家清醒认识到,他们的鞋厂在陈埭,不是最早创办,规模也很小。想后来居上,他们得拿出独特的策略。创立不久的安踏,在陈埭数千家鞋厂中,很不起眼,没有一点位置。安踏的业务模式、生产线、产品等各个方面,和陈埭的其它鞋厂,几乎是同样的。而前期起步更早,海外订单更多的企业,都已经初具规模。比如曾经在代工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兴集团和环球鞋业,后者的老总在晋江素有“老大”的之称,就是其工厂的规模大,实力强。
 
    1991年左右,晋江鞋厂几乎都在扮演OEM工厂的角色,忙着给海外客户做订单,安踏亦不例外。其实这个时期的代工之于安踏,意义重大。安踏需要借助代工,快速地成长,产品质量、工艺和生产设备不断得到提升,获得生产管理经验、原始积累。安踏创立之初,就把质量当成企业的生命。不少当地企业因为仿冒、劣质产品,获得一时的利益,安踏却在努力做好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安利的广告说,有健康才有将来,之于企业,有质量才有未来。安踏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两条腿走路。在重视海外代工业务的同时,比晋江本土企业提前洞察到国内市场的巨大,关注国内市场,致力于开拓国内市场,这当然得归功于其时身为主管销售的副总丁志忠。(陈士信作品)此时的安踏,一方面在积极做好代工业务,借代工快速提升企业;另一方面,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丁志忠在北京4年已积累了相当的销售网络资源,并且他非常看好国内市场。
 
    笔者几次重复,制造型企业只要拥有足够的订单,企业就能得到飞速的发展。在不断扩大海外业务的同时,丁志忠有效开拓国内市场,加上稳定的产品质量,安踏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企业是一个月一个样。
 
    2年之后,主管销售的他获得安踏的主导权,成为总经理,执起了安踏的指挥棒。其父退居二线,兄长丁世家为人低调、性情温和,负责制造业务。丁志忠幸运地完成交换,没有发生兄弟争权的“内斗”,并且亲人之间达成良好的互补关系。这为安踏的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陈士信先生,《安踏,永不止步》一书作者。品牌观察者,任职于国内领先男装公司之品牌管理中心。对品牌经营战略、品牌定位、策划与竞争策略、传播有独到之见解,尤其关注体育用品行业,关注企业发展战略与策略、企业管理。许多作品见诸于《国际广告》、《中国现代企业报》、《中国民航报》、《中国品牌与防伪》等纸媒及凤凰网、全球品牌网等知名网站。电邮:yunjuzhuren@163.com 我的博客:http://yunjuzhuren.blog.163.com/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陈士信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