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运动品牌的生死抉择

日期:2009-06-09 浏览:257 作者:陈士信 来源:品牌中国网

写下这样的标题,总觉得有点残酷,但是商业世界往往如此——或许准确一点表述是机械而非残酷。3月,国内领先的安踏体育发布财报:2008年营业额达到46.3亿、利润8.9亿,一年内店铺增加近千家,总数为5667家。业绩辉煌、气势如虹,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安踏之表现更是显眼——真是同一片蓝天下,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提及中国运动品牌,笔者总是把目光聚焦于泉州一地,因为3000多家鞋业公司林立于这片不大的土地,其中绝大多数与运动鞋相关。安踏则成为大家默认的大哥,15年前,它只是陈埭镇一家再普通不过的家庭鞋厂。在中国人眼里,最笨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模仿、跟随,别人怎么做,我们也那样去做。99年之后,安踏开始引领泉州运动品牌的发展,典型事例是,众多晋江运动品牌跟在它身后,纷纷奔向中国影响力的媒体——中央电视台;2001年,安踏开始尝试将运动服装引入专卖店,同城企业纷纷跟进;04年、05年左右,安踏开始多开店,在一条商业街上开出两家、三家甚至四五家店,它们跟;08年,安踏启动旗舰店策略……很多体育用品企业在不断的跟随中,跟没了,消失了。
 
    不少企业,看到有实力的运动品牌店铺在商业街上不断涌现,依靠之前的一点积累,三线品牌企业好不容易在一些商业街开出一家店,可是由于品牌力没有上去,根本拉不动销售。再过一段时日,领先的品牌店铺在同一条街道上同时出现几家店,三线企业又想跟进,可是实力不济,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许在某些偏僻的地方可能实现;再过几年,三线运动品牌依然沉浸在店铺数量有限的挣扎之中,领先的企业之旗舰店又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
 
    晋江的鞋企基本上是在懵懵懂懂中发展过来的,经过10多年的积累,大多有了一定的基础,小孩子们都长大了。人也是在迷糊中长大的,但是成年之后,都会以理性来对待自己的生活及未来。之于企业而言,迷糊中长大允许,但要在迷糊中发展壮大就不现实了——然而不少鞋企老总依然“以前这样做,现在也这样做”。(陈士信作品)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2008年4月,晋江本土的某管理顾问公司项目经理向《北京晨报》表示,“去年晋江每周都有鞋企倒闭,今年还要倒闭更多。”当年5月,“中国鞋业基地晋江去年倒闭200家鞋企”的报道充斥各处,连一向爱拼才会赢的当地人也紧张了起来。
 
    2009年及接下来的年景,对于三线运动品牌而言,只会越来越坏。事实上,源于美国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于中国经济及晋江运动产业影响有限。它们真正的压力来自于本土的企业,事实上就在他们身边。上世纪末,当安踏的总裁丁志忠还在感慨其时的领跑者双星如何做到18亿,转眼之间安踏的业绩突破了46亿。如果安踏在99年的营业额以5千万计算的话,那么10年之后,晋江就等于多了90多家中等规模的鞋企,虽然市场容量每年都在增长,但是几家领先的运动鞋企——特步、三六一度、鸿星尔克、匹克、乔丹,跑得太快了。他们的快速增长,严重挤占有限的市场容量。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马太效应”在给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推波助澜。
 
    三线品牌该如何开创自己的未来?继续召开不大不小的订货会,请一个二三线明星做做平面代言,赞助一两支籍籍无名的运动队,补贴几家经销商开几家专卖店……?
 
    该醒一醒了,跟随没有未来!
 
    差异化
 
    看看同城的大哥安踏是如何长大的,细细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是绝对存在的。
 
    1987年初中毕业的丁志忠只身到北京推销鞋,4年之后携带20万元成功归来,他加入了家族鞋厂,主管销售。其时的安踏在陈埭,不是最早创办,规模也很小,在数千家鞋厂中,很不起眼;安踏的业务模式、生产线、产品等各个方面,和陈埭的其它鞋厂,几乎是同样的。安踏是如何崛起?其时的安踏之于当时规模庞大、领先的鞋企,有如今时三线运动品牌之于安踏。世人往往只看到了安踏于99年冒险巨资下注“孔令辉+央视”,随后一炮走红,却未曾见其在1991年就开始不懈的努力——布局内销。丁志忠家族清楚认识到,作为陈埭不能再平凡的一家鞋厂,想后来居上,他们得拿出独特的策略,最先重视国内市场就是他们的秘密武器。事实上,安踏在99年实施的品牌推广策略,开创了新的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差异化。1991年与99年的两个重大差异化战略,让安踏成功崛起。
 
    依靠差异化获得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根源就在于差异化能够帮助企业在消费者脑海中记住某个品牌,核心就在于鲜明的、差异于别人的品牌定位和形象。继安踏崛起之后,同城的特步、德尔惠依靠不同于专业运动定位的时尚、娱乐路线,快速在中国市场站住了脚跟,特别是特步;2005—2007年,KAPPA品牌同样凭借区别于世界领先的耐克、阿迪的专业体育定位,用时尚路线打天下,取得巨大成功。在国内众多电视频道中,湖南卫视最为抢眼,虽然央视权威、大气,但是前者透过聚焦娱乐属性,打造出了影响力。
 
    (一)调整定位
 
    其实无论“新品类第一品牌”、“插位”、“切割市场”,根本就在于差异化。在如今几千家运动鞋业公司,几百个休闲运动、时尚运动品牌,让消费者如何记住?这好比几百个穿红衣服的少女站在广场上,你要让消费者记住你,这不是为难我们的上帝吗?
 
    那么笔者相信读者关注的是,体育用品除了专业运动、时尚路线、休闲运动之外,还有不同的定位吗?有的,比如说,校园运动。学生是运动鞋产品重要的消费群体之一,校园运动用学生群体来区隔上面的三个定位。它绝对不同于专业运动,在强调学生群体属性又部分融合了时尚与休闲,推出一个新定位。相对应的还有户外运动,用不同的场合来差异化于其它品牌。事实上,穿着运动鞋不跑步、不运动的大有人在,他们穿运动鞋的目的只是为了日常舒适行走。运动鞋更早之前的名称是旅游鞋,点明了它的一个本质用途。就这个方面,消费者的日常穿着使用入手,我们应该提炼出一个什么概念?
 
    (二)调整方向
 
    客观地说,运动鞋领域的美好春天已经过去了,在洗牌阶段,对于已经落后的企业而言,机会并不大。如果在运动鞋领域看不到多大的希望,也不用气馁,原来的业务不去动它,借助以前的积累,进入新的鞋业领域。
 
    举两个品牌为例,“八哥”与“奇安达”。两者均专注于滑板鞋,前者自封为“板鞋世家”,在众多三线运动品牌中,它就突显了出来。虽然规模不大、品牌推广也有限,但是不少人记住了“八哥”这个品牌。其它领域是否还有机会?比如帆布鞋?
 
    (三)专注细分品类
 
    领先的运动体育用品企业,无论耐克、李宁还是安踏,系列广泛、产品丰富。如果我们只是强调自己专注、专长于某个细分品类,那么容易让消费者相信,你更专业。
 
    比如说跑鞋,某个三线运动品牌只专注于跑鞋,并在推广中极力诉求自己是某个品类的专家。研发、生产、原料、消费者需求调查等方面如何专注于跑鞋领域,如何的专业。通过单一品类的打造,从而树立起品牌的专业形象,给消费者一个清晰的品牌印记。
 
    依靠这种策略迈向阶段性成功的就有鸿星尔克、匹克、乔丹等运动品牌。鸿星尔克通过专注于网球鞋细分市场,并通过与网球运动相关的一系列品牌塑造与传播,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了一个位置;后面两个运动品牌,则专注或定位于篮球运动,在细分市场均表现不错。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