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品牌彰显三大缺失

日期:2008-06-24 浏览:431 作者:许广崇 来源:品牌中国网

    商标一般分为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等。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

    ——人才资源断层,没有长效人才培养机制
   
    相关数据表明:东部平均每100人中拥有科技人员18名,而西部只有2名;东部每人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0年零9个月,而西部仅有3年零6个月。

    民族医药人才紧缺已经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人才青黄不接,高层次的研究人员少。据1997年统计,在编的全国民族医药人员仅有10442人,而且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

    民族医药人才的存在以下问题:

    1.近亲传递制约民族医药人才的纵深发展和培养,许多老民族医受语言及从业资格限制而后继乏人;

    2.无证行医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事实,大量民间医生亟待进行继续教育和资格认证;

    3.科研机制制约民族医药人才教育和培养,缺乏必要机制吸引相关学科人员参与民族医药研发工作;

    4.现代化管理型人才奇缺,特别是具有长远品牌营销战略眼光的人才更是缺乏;

    5.用人观念陈旧,缺少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有利环境。

    我们从蒙药人才培养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共性:解放前,蒙医主要靠师傅带徙弟的办法延续医术,蒙医一度曾陷入萧条。1956年内蒙古医学院成立后开设了中蒙医系,由于没有系统、科学化的蒙医药教材,大量招收学生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内,现代化的蒙医高级人才奇缺,使蒙医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到现在蒙医教学仍采取50年代初的教学模式,这种状况不适应21世纪对蒙医药学的要求。只有培养出既懂蒙医药知识,又懂现代化学知识的人才,才能大大推进蒙医药发展进程,否则形不成一支强有力的医疗、科研队伍,蒙药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限制。

    许多老蒙医专家都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他们缺乏现代医药知识,不利于蒙医药的高水准开发。目前,优秀的蒙医药人才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大力培养新人,才能使蒙医更好地流传下来。

    ——品牌识别混乱,无法保证品牌形象统一

    很多民族医药企业,在形象的企划上,认识不够,导致对诸如视觉形象等方面的企划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系统的CIS,没有自身民族医药企业的个性特征形象向受众展示。很多民族医药企业连起码的标志都没有,更谈不上系统导入VI视觉识别体系的实施和完全执行。一些民族医药企业,虽然也找一些广告公司设计标志,但缺乏系统的推广与管理、缺乏执行,只是作为一个挂在墙上的物而已,没有完全认知这个标志设计的真正意图和实施的意义。如同现在大部分医院,没有自身的标志,都是同一式的“+”标志,但这是红十字标志,并非哪个医院的标志。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