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机品牌的“悲催”生存实录

日期:2012-04-09 浏览:791 作者:娄峻峰 来源:品牌中国网

  2007年,任职于某知名企业、经常奔走于欧美国家出差的M发现有机食品的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德国的有机农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注册的有机农场在2003年就已达到8400多家;2002年,德国食品业营业额下降了1%,而有机食品销售却上升了10%。英国是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有机食品消费国,2005年,英国有机食品销售额达16亿英镑,而在10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1亿英镑。日本市场上的有机食品约占整个食品的2%,年销售额约15亿美元(其中60%左右依靠进口),并直以4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看到国外有机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市场潜力,对比国内有机产品还处在萌芽状态和未来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M在工作之余做了一下国内的市场调查,在调查了很多消费者后,发现很多消费者对目前的食品安全存在巨大的消费疑虑和困惑,都希望能够食用更为安全、健康的食品,有机食品这种理念完全符合目前的这种消费者需求和未来的市场发展状态,M决定辞职并投资200万元人民币成立的有机产品D公司和品牌进入这个未来的黄金市场。

  技术困惑

  由于有机产品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国内毫无有机产品的种植案例可循,又缺乏很多技术标准,在种植上十分缺乏技术指导,于是D公司聘请了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做技术顾问,在种植技术上对农户进行指导。

  有了教授专家做技术顾问,D公司对于有机产品的技术问题算是有了保障。在有机产品的品类选择上,D公司认识到以生鲜等品类拓展不适合目前公司的现状,在做了众多产品的比较后,选择以米、油、杂粮和其他易保存、易进行物流配送的产品品类进行种植。下一步就是找到生产地,成立农业合作社,发展农民种植有机产品,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供应。

  与国外有机产品种植有个严格和一系列的标准不同的是,国内对于有机产品严重的技术标准缺乏,如产地环境有何要求?土壤有何要求?种子有何要求?水质有何要求?肥料有何要求?这一系列的要求如何以技术指导的手段落实到产品上?这种技术的困惑更依赖于公司的技术顾问来指导,一方面是需要技术指导把产品落实到位,一方面更需要对农户进行技术教育,使其达到有机产品的一些要求。

  农户教育

  D公司的有机产品种植基地选择了山西的一个周围有山,环境污染较少的县。在召集了很多农民后,D公司对农民进行了一些有机产品的教育,介绍种植有机产品对农民的好处。如收益高于一般的农产品,收入有保障、稳定,未来的市场增长潜力等能直接以利益打动农民的知识,然后把希望种植有机产品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了专门种植有机产品的农民合作社。让农民对有机产品的种植有信心,并对农民的种植过程进行技术教育和管理。

  在种植的产品品类开始生长后,农民的教育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些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一看作物长虫了、土没肥了,怕减产导致收益损失,也不和合作社打招呼,直接就偷偷打农药、施用化肥,这样一来,之前的种植教育又前功尽弃。经过公司技术团队反反复复,再三和农民强调不能打农药、施用化肥,并再三保证虽然产量会减少,但保证收获的产品收益会高于一般的产品,再加上监督力量的及时跟进,好歹这个种植基地算是能按照农大教授要求的技术标准来施行下去。

  D公司的有机产品基地终于算是初具雏形,下一步就是有机产品的推广了,但选择哪种模式推广?是走经销商的渠道?还是自建渠道?抑或是走企业团购这条路?D公司又陷入了推广的迷茫。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