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需要重温“时局图”

日期:2011-05-05 浏览:933 作者:王永 来源:品牌中国网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另据工商总局一份题为《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调查报告指出,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状况非常突出。跨国公司正在利用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扩大垄断地位。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品牌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品牌已占据1/3以上的市场份额……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能源、饮食、汽车、科技全部被外资品牌垄断时,很难想象我们的经济生活有什么安全可言。

  面对民族品牌收购狂潮,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认为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并宣称“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品牌无国界”。我认为这些人其实就是“经济汉奸”。原因在于,我们被收购的品牌都是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巨大,并且成为外资品牌的强劲对手,如果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都被国外收购,中国的自主品牌的崛起又从何说起,中国的复兴将以什么为基础?

  又有人说,中国品牌被收购,同样中国也收购国外品牌,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联想收购IBM、TCL收购法国阿尔卡特手机部门和汤姆逊公司。其实,中国收购的国外品牌都是面临亏损的“瘦狗”业务。比如,联想2004年收购IBMPC业务时,此项业务已连续3年半处于亏损状态,亏损总额接近10亿美元。2003-2004年,TCL收购的阿尔卡特公司手机部门、汤姆逊公司和德国的施奈德公司也都是亏损企业,其中汤姆逊的战略就是退出制造业。他们急于甩掉沉重的包袱,这个包袱不幸被TCL接住了。

  中外品牌并购后的命运不一样。中国自主品牌被收购之后,或者成为二线品牌,或者被雪藏。总之,被收购的品牌失去了其自主性,完全有收购方掌控。因此,收购的品牌被赎回后,很难重现昔日辉煌。而国外品牌之间更多的是联合,而非全资收购。这样的案例是非常多的。1996年,瑞士信贷集团通过换股取得了第一波士顿银行的全部股权,新公司就取名为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1998年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以38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克莱斯勒公司以后,新公司取名为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2001年,索尼公司和爱立信集团合资设立了索爱-爱立信公司。联合,简而言之就是双方平等结合,如果有一天分开,彼此都能独立,而不是象我们被卖掉的品牌,不是被雪藏,就是被废弃,等什么时候想独立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回天乏术!

  中外对并购的态度不一样。中国自主品牌希望通过被收购,实现其“国际化”的战略,同时,各地政府也在自主品牌被收购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国外对本土品牌收购非常慎重,比如,2005年,美国众议院曾高票通过两项议案,反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而优尼科只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此前美国众议院还公开表示反对将优尼科出售给中海油,美国国会议员要求布什总统评估这项交易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潜在影响。

  纵观近代世界大国的崛起都是与自主品牌的强大是同步的,而培养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自主品牌,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道路。当年,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自发研制出第一辆东风汽车,人工合成胰岛素、爆发了原子弹、实现了卫星上天。在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今天,中国的自主品牌却面临着全面沦丧的危险,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王永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