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索尼?异想天开!

日期:2010-04-17 浏览:190 作者:于清教 来源:品牌中国网

  后索尼时代的家电业路径

  2009年岁末开始,一部《阿凡达》影片的全球热销,让一直痴迷于以技术驱动公司发展为荣的索尼似乎看到了转型后的曙光。如今《阿凡达》全球总票房已接近27亿美元,并且迟迟不肯下线。虽然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3D电视普及时间漫长,成本高昂,但在索尼看来,一场数字化家庭视听革命早已到来,3D技术刚刚开始,成为主流已是不可逆转。

  进入2010年以来,产业研究者们发现,如今的索尼在实施“软硬”结合的产业布局和战略上已出现端倪。正如斯丁格所言,软实力才是索尼走出行业沼泽乃至引领下一轮竞争的根本所在。我们看到,在硬件方面,索尼通过掌控数字电视、网络电脑、多媒体手机、游戏机、数码相机、电子书等终端设备,为索尼的版权内容扩充铺路;在内容方面,索尼又通过集合电影、音乐、游戏等内容,去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变,未来索尼的主要盈利将逐步由硬件转向内容。

  摒弃重复的低附加值的制造端,转向以内容、技术、标准为核心的产业链话语权竞争,这是索尼未来的发展路径。去年10月,索尼宣布已成为首家销售预装谷歌Chrome网络浏览器的PC制造商,索尼电子图书阅读器可直接下载谷歌支持格式的电子图书,索尼爱立信手机也开始使用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索尼认为,现在的市场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产业链资源整合、共赢,实施全方位的强强联合才是必由之路。

  霍华德·斯金格的公开演讲,则再次证明了内容制造成为索尼实施战略转型中心的重要性。他形象地说,像围绕古老太阳运转的新世界轨道一样,宽带娱乐的地球将绕着内容运转,在此之前,世界也同样如此运转,而今内容是召唤的火焰。斯金格表示,巩固索尼在音乐、mp3 播放器以及电影、DVD 播放器等领域的领先地位之上,内容生产和控制举足轻重。

  除了人们熟知的传统业务,几乎处于全球垄断地位的广播电视及专业业务领域一直是索尼的利润重心。三十多年来,索尼在中国的广播电视及专业业务已发展成专业系统解决方案的整体提供商。资料显示,其业务范围从针对中国各行业客户的高/标清晰度影视节目制作系统、专业光盘网络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专业显示设备,直到视频通讯、网络监控和数据打印等系统解决方案,被广泛应用于包括节目制作、网络通信、政府机构、工矿企业、医疗和教育等各行各业。这在电视传媒等行业领域几乎无人不晓,这个领域鲜有中国公司、中国品牌出现,而且到目前为止索尼的霸主地位仍无人撼动。

  多元化的索尼曾经一直为众多中国企业所效仿并为专家们所诟病。然而,深入分析家电业未来发展路径时,我们发现,中国家电业至今仍沉浸于依靠模仿、抄袭的廉价制造或山寨制造的喜悦中,并没有真正洞悉行业未来趋势,做出有价值的实践和储备。正如出井伸之所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衰退,是日本企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黄金增长中,被成功迷失了。

  如今,索尼醒了,虽然巨人转向困难重重,但索尼绝非等闲之辈,索尼今天依然站在技术的前沿上,我们却尾随索尼们的影子东奔西突、千疮百孔。

  警示中国家电业

  即便索尼业绩下滑、堪忧,但对于中国家电来说并不值得幸灾乐祸。

  3月5日,索尼公司取代松下公司成为日本市值的电子企业,市值达3.11万亿日元。目前,还没有哪一家中国家电/电子公司超越索尼,无论技术还是市值。更遑论那些异想天开收购索-全球品牌网-尼的豪言壮举?

  古语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即便中国拥有全球的消费电子市场,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中国国内刺激内需计划前所未有,但我们仍忠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家电切忌盲目乐观。前期日本家电电子业的衰退并不意味着中国家电的崛起机会。

  金融危机之下,索尼的转型和发展路径或许给中国企业未来提供了参考和方向。

  首先,中国家电仍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包括家电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仍处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资料显示:我们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因此,中国家电并不具备发力高端、全面取代日本电器电子制造的实力。我们需要的是,趁日本经济低迷加强技术储备,同时横摇专注于创造健康的现金流,借机吸引储备跨国技术人才,以待市场复苏时拥有崛起的活力和财力。

  其次,中国家电国内产能过剩、重复扩建现象严重、市场竞争自相残杀、价格战盛行等问题依旧是不争的残酷现实。从国内家用电器类上市公司近几年来的业绩实际表现来看,后续动-全球品牌网-力乏善可陈,利润仍在下滑,亏损企业仍在增加,资产负债率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本作品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来源:品牌联盟网,作者:于清教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